|
在通州西海子公園內,有一座李卓吾墓,很多人對其知之甚少,只知道李卓吾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史學家、文學家,后由好友馬經綸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門外馬寺莊迎福寺側。其實,細數李卓吾的一生,光從他挑戰《烈女傳》,提倡將婦女和夫妻排在第一位來看,就能想象到他這一生是有多精彩了~
李卓吾
李卓吾名贄,號卓吾,他在嘉靖三十一年(1552)中舉人后入仕,歷任河南共城教諭、刑部郎中、戶部員外郎、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職,為官正直清廉,體恤民情,深受百姓愛戴。后來棄官講學時,不管哪座寺廟,還是深山老林,和尚、樵夫、農民、甚至連女子也勇敢地推開羞答答的閨門,幾乎滿城空巷,都跑來聽李贄講課。一下子,李贄成了橫掃儒、釋、民的學術“網紅”。
之所以說李贄是大明第一狂人,那還要從他那些在當時看起來“離經叛道”的言論說起。
當年,張居正權傾朝野,卻因為“奪情”之事狼狽不堪,幾次被逼自殺,其對手使用的手段就是儒家孝道中演化而來的明代官場規矩——父母亡故需要回家守制三年!而李贄不但不遵從,還向這背后的根本理論“開炮”!寫下了《藏書》《焚書》《初潭集》等一系列的公開反對孔孟觀點的書籍,并將矛頭直指周敦頤、程氏兄弟、朱熹這些已經成為“圣賢”的人物!
特別是李贄對待女性的觀念,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,更是令人覺得“荒謬”!在李贄著有的《初潭集》《焚書·夫婦論》等書籍中,直接按照人類生育的自然順序,進行了重新的排列,將婦女和妻子排在第一位,李贄堅定的認為“夫婦,人之始也。有夫婦然后有父子,有父子然后有兄弟,有兄弟然后有上下!
從現在再看李贄的思想,不得不說他的思想十分具有前瞻性!而細數中國歷史,尋找女權主義的鼻祖,李贄絕對可以位列前五,若從堅決性和徹底性來看,榜首非他莫屬!
當然,李贄的“狂”還不僅如此,他思想的核心和靈魂全部來自“童心說”,可以說,他一切的思想邏輯起點都是從“童心”開始。何為“童心”?在李贄看來,“童心”是指人的初心,雖然魚孟子的“性本善”同源,但并不是從“性本善”一下子跳躍到道德的本體性,而是實踐意義上的去除人性束縛,留存人之真性!
李贄在骨子里是追求自然脫俗、瀟灑自如的。然而,生逢亂世,要活出真性情,還真不是一件容易做得到的事。在當時那個朝代,李贄的言論與行為已經是一種“大逆不道”之事,因他抨擊封建禮教和假道學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、重農抑商、假道學、社會腐敗、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,主張革故鼎新,反對思想禁錮,所以,在李贄76歲那年,以“敢倡亂道,惑世誣民”的罪名在通州被捕,并焚毀他的著作。
在獄中,李贄利用獄卒給他的剃頭刀刺向了自己的咽喉,獄卒問他:“痛否?”他以指蘸血寫道:“不痛!豹z卒又問:“你為什么自殺呢?”他又寫道:“七十老翁何所求!”次日子夜,這位老者與世長辭,享年76歲。
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,這也是明朝后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。
在得知李贄在獄中自殺的消息后,他的好友馬經綸為其治喪,將其葬于通州北門外馬寺莊迎福寺側。馬經綸是通州人,曾任山東肥城知縣、監察御史,因事抗疏,被免職歸里。他對李贄救難、迎養、辯誣在前,歸葬于后,都是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進行的,情義之重,堪稱義薄云天。
1610年,汪可受曾立《卓吾老子墓碑》,1612年,馬經綸之子馬健順協助詹軫光立有《李卓吾先生墓碑》,但先后均被毀。幾經變遷后,1983年,李卓吾墓終于遷至西海子公園內,從此才方得安寧。周揚題寫了“一代宗師李卓吾先生墓”的墓碑,另有歐陽中石先生書題之碑。在青松翠柏,一湖碧水的環繞中,李卓吾先生得以安息。
|
|